栾沂纬,1954年6月5日生,山东人,毕业于四川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生前是内蒙古包头钢铁设计研究院工程师,遇难前在北京邮电学院进修。
1989年6月4日凌晨在北京长安街南池子腰部中弹,经同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差一天就是他35岁生日。
妻子陈梅,1956年生,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第一中学英语教师,现退休。女儿栾玥瓯,1985年5月生,现在美国。
1989年6月4日丈夫遇难,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陈梅险些被击垮。她不仅为失去亲人而痛苦,同时还要承受外界和生活的压力。她曾多次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但一看到年幼的女儿和年迈的母亲,脆弱的心又变得坚强起来:无论如何也要挺下去!生活的压力由年青的她来承担,当时工资很低,为了女儿的学业,为了维持正常生活,她放弃原来的工作,自办英语培训班。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不等,为了节约开支,老师由自己一人担当。每天从早到晚,暑去寒来,秋走春归,虽然收入较以前有所增加,但付出的劳动是超负荷的。长期的劳累,生活没有规律,以致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尽管如此,她仍在坚持。她任劳任怨,简单朴素的愿望就是让失去父亲的女儿能生活得好一些,以慰藉死去的丈夫。女儿逐渐长大,后来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去了美国。她现在的工作量也在逐渐减少,因为身体实在有些吃不消。如果丈夫在,生活会这样艰难吗?绝对不会。回想这25年的生活,就像一场恶梦,在妻子和女儿人生最宝贵的时候,失去了丈夫和父亲,这对于一个家庭是永远的伤痛和灾难。
自丈夫遇难后,陈梅身着黑衣、头带白花三年整,以悼念死去的丈夫和同胞。生活的压力使她无暇顾及个人的幸福,至今孑然一身。内心的苦闷无法向人诉说,这对于一个年轻的妻子是多么不易。
栾沂纬安葬在包头市郊的一个公墓,墓碑上刻着“长相守长相伴”,寄托着妻子无尽的思念。我们来到墓前,代表天安门母亲告慰他的在天之灵:血不会白流,冤一定要伸,不要惦记妻子和女儿,安息吧!
女儿栾玥瓯,在好心人陶业先生和其他朋友的大力帮助下来到了美国。2014年新年伊始从美国传来好消息,西方情人节恰逢中国农历元宵节,两节19年一遇的浪漫邂逅,玥瓯于2月14日完婚,终于走上婚姻殿堂。婚礼上陶业先生做为父亲将女儿交给美籍新郎,此时新娘的幸福溢于言表,虽然失去了亲生父亲,4岁就失去了父爱,但有胜似父亲的陶爸爸,心中感到无比欣慰和激动。孩子终于结束漂泊生活,在美国安了家。当这个美好的消息传到我们难属中,大家无不为之动容,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我们难属的孩子在遥远的异国他乡有了家,令所有关心她的人得到了安慰,她的父亲此时也会含笑九泉。
在激动的同时我们也为陶业先生和其他一些朋友多年来的那份担当感到沉重。这是玥瓯的幸运。我们难属衷心感谢陶先生夫妇,祝好心人一生平安!
女儿成家了,陈梅也可以歇一歇,不要太劳累,保重身体。她坚定地表示:我们永不放弃,永不停息,直到最后“六四”获得重新评价,死难者之灵得以安息。
25年来这位妻子的坚强和耐劳令我们敬佩,是令人心疼的一位难属。
女儿栾玥瓯是个心高气傲的姑娘,她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在包头当地高中毕业后决心要离开包头考进心仪的高校和专业。一年又一年,她终于如愿。大学毕业后她回到包头母亲身边,准备出国深造。再一年又一年,她又如愿了,被美国某大学录取,但没有奖学金,一切靠自理。
为了让女儿实现夙愿,母亲咬紧牙关变卖房产,向亲友举债,以助女儿成行。
此时大洋彼岸陶业先生等一些八十年代早期留美的学者,像接纳自己的亲人一样接过了照顾这位倔强姑娘在美长期的留学生活的重担。
姑娘不负众望与慈母的期盼,终于完成学业,并在美国发生金融危机之际还谋得了职位,但其所经历的艰辛只有当事者才得以真切体尝。
姑娘成婚之际,婚礼隆重,但她二十五年前失去了父亲,母亲又在国内有关部门的监控下,无法赴美参加婚礼。此时,又是陶业先生夫妇和杨逢时女士夫妇等人冒雪驱车赶赴举行婚礼的教堂,作为娘家人为姑娘送嫁,尤其是陶业先生按美国习俗以父亲身份手牵姑娘,把她亲手交给美国新郎。
在京难友闻此喜讯,在欣喜之余都悲从中来,不胜唏嘘。
大家为这对新人祝福,并祈愿老天保佑陈梅这位含辛茹苦的母亲!
丁子霖附言:昨天,偶尔翻出1994年8月写给陈梅的一封信,回想起20年前与她取得联系时的情况。这是这封信的全文:
这封信寄出后如石沉大海,接着又邮寄出了数封,仍然没有回音。我便找当地一位亲戚去当地查找,这才得知,此前寄去的信均被相关当局扣没。
最终我同陈梅取得了联系。陈梅很勇敢,联系上不久便参加了“六四“难属公开信的签名活动,从此,就常被有关部门“谈话”。
(《中国人权双周刊》第131期 2014年5月16日—5月29日)